快捷搜索:  

这座"一眼看千年"的博物馆,怎么讲述交融的故事

"这座"一眼看千年"的博物馆,怎么讲述交融的故事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 "

祖国网5月18日讯(记者 张静)这里展示了以晋阳(太原的古称)为中心的北朝时期的社会(Society)人文生活(Life);这里讲述着多民族融合多元一体的社会(Society)面貌;这里有丝路文化(Culture)进入到中原晋阳地区周边,东西商贸互惠、文化(Culture)互鉴的鲜活例证……这座全国首座建设于壁画墓葬原址上的专题博物馆,正在娓娓讲述那些跨越时空的中华传统文化(Culture)内涵。

在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,祖国网记者专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,从展现多民族融合和东西文化(Culture)交流等角度,谈谈这座博物馆独特的文化(Culture)价值。

徐显秀墓室北壁墓主夫妇宴饮图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

记者: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相较国内其他专题类博物馆,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哪儿?

王江: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依托“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,在其原址上建设的全国首座墓葬壁画遗址类专题博物馆。博物馆分了3个展厅,分别为壁画厅、遗址厅和临展厅,以徐显秀墓壁画为主线。我们(We)又集合同时期山西地区的墓葬壁画:太原娄叡(ruì)墓壁画、忻州九原岗墓壁画、朔州水泉梁墓壁画,综合性展现了北朝晚期墓葬壁画的艺术水平,多层次讲述北朝时期社会(Society)经济(Economy)发展面貌和国人生活(Life)状态,多方位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(Culture)交流的场景。

徐显秀墓是目前(Currently)祖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壁画墓。墓中出土了300余平方米彩绘壁画,包括墓主人家居(Home)宴饮、仪仗出行、天象神兽等内容。壁画的艺术水平以及所展现的内容传达出了当时重要的文化(Culture)信息,是我们(We)建馆的核心所在。我们(We)将文物活化利用(Use)和文化(Culture)遗产科学保护有机结合,在保护墓址原貌的前提下,借助多种手段将壁画和墓内文物展示出来,是在全国乃至世界壁画墓葬原址的保护和展示上的积极探索和创新。

我们(We)是在遗址上建立的博物馆,公众来此参观仿佛是在跟1400多年的遗址文化(Culture)直接对话,他们(They)所看到的就是当时遗存的原貌,感受到的就是那个朝代留给我们(We)的文化(Culture)印记,文物直观性和信息的完整性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,也是我们(We)博物馆的特色之一。

朔州水泉梁墓壁画中高鼻深眼、胡须浓密的胡人驭手形象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

记者: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讲述祖国多民族多元文化(Culture)融合的故事中提供了哪些鲜活实例 ?

王江: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、大互动的时期,北部游牧文化(Culture)和南部农耕文化(Culture)在山西晋阳地区交融交汇。壁画中充满异域风情的胡人、胡服、胡乐就是民族融合、文化(Culture)交流的生动见证。

徐显秀墓室西壁备马图 描绘的是墓主人即将出行的场面,其中一位随从肩扛胡床,类似于我们(We)现在说的马扎。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

在徐显秀墓壁画中描绘的仪仗队伍,既有鲜卑人、也有汉族人物,他们(They)共同存在于一个画面中,并没有明显的社会(Society)地位的区分。在《宴饮图》中身着华服的墓主人夫妇端坐在帷帐下的榻上,在演奏乐队中有乐师头戴鲜卑帽、身穿窄袖长袍,这些都说明了当时胡汉之间的交融和开放包容的社会(Society)风气。朔州水泉梁墓壁画中也有胡人的形象,在墓主人出行的车马队中,就有高鼻深眼、胡须浓密的胡人驭手。壁画中,有“胡床”这类展现胡汉杂糅交融的符号、元素,也有西域人士在此经商、交流的场景,这些鲜活的例证共同讲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故事,展现了农耕文化(Culture)、游牧文化(Culture)多元融合的演进过程。

集合太原娄叡(ruì)墓壁画、忻州九原岗墓壁画、朔州水泉梁墓壁画,徐显秀墓壁画中各色北齐人物的“众生相”图,其中最下面一排左数第二个,第八个是外表特征明显的胡人形象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

记者: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彰显东西文化(Culture)交流方面有何独特价值?

王江:北朝时期不仅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,也是古丝绸之路东西商贸往来、东西文化(Culture)交流的繁荣时期。博物馆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粟特商人来到晋阳地区,开展商贸活动的情景。在商贸互惠的过程中北朝时期的贵族会潜移默化受到当时中亚文化(Culture)的影响,再逐步渗入到整个社会(Society)层面,是中亚地区与祖国文化(Culture)交融交汇的见证。

娄叡墓壁画回归图马鞍袱上三叶纹图饰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

除了有粟特商人的形象,壁画中所展示的乐器和服饰图案,也有东西文化(Culture)交流的例证。比如:徐显秀墓北壁的《宴饮图》中出现的曲项琵琶、响板、铙钹等乐器,这些乐器通过来自外来的商人传入,融入到当时贵族阶层宴享时的娱乐(Entertainment)活动中,再推广到整个社会(Society)层面。再如:壁画中人物服饰上的连珠纹、马鞍袱上三叶纹图饰,可能来自伊朗高原(当时的古波斯国),当时应该是萨珊王朝,再往西是欧洲的东罗马帝国。朔州水泉梁墓壁画中幔帐上的翘角,也跟古希腊建筑上的构件很相似。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古丝绸之路商贸往来中带来的文化(Culture)交融与吸收。

记者:如今,“博物馆热”成为文化(Culture)现象,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满足公众高品质精神文化(Culture)追求,带来更多沉浸式游览体验方面,有哪些积极举措?

王江:我们(We)通过文物陈列、凸显绘画艺术、社会(Society)风貌介绍等多种形式,让受众了解那个我们(We)既熟悉又陌生的北朝时代。整个展览围绕北齐文化(Culture)这个主题,以实物+展板+动画视频+数字技术等方式,让公众走进博物馆时的感官体验丰富起来。站在墓葬封土堆旁,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镜,控制手柄前进,便可见威武的仪仗分列两边,乐伎热情洋溢地奏响手中的乐器,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,仿佛置身其中,共享来自千年之前的乐曲。

走到相应的展品前,我们(We)会配套对应数字化体验。圆台形的环幕动画让忻州九原岗墓壁画《升天图》动了起来,抬头便可看到手执口袋的风伯,努睛露齿、持槌击鼓的雷公,赤身骑龙、倒水泛洒的雨师等等。我们(We)还将徐显秀墓北壁壁画《宴饮图》搬上互动投影墙,公众在参观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拨动电子琵琶弦,与乐伎共奏一曲。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公众多角度看到文物背后的艺术之美,体味艺术之中的文化(Culture)内涵,营造“人在画中游”的奇妙之旅。

我们(We)还开设了“元宇宙博物馆”,戴上VR设备,转动手柄,站在原地就能“逛”遍博物馆,甚至还可以“拿”起展柜里的文物,近距离观赏,填补了在实体博物馆中无法达成的游览体验。

宴饮,文化(Culture)交流,文物,壁画,乐器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252) 踩(44) 阅读数(8524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